內容來自hexun新聞

進軍海外不能僅靠 高價並購

中海油在收購優尼科失敗七年後,再度進軍北美市場,近期欲以高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。中海油以總報價151億美元收購尼克森流通中的全部普通股,該出價比尼克森在紐交所此前20個交易日成交加權平均價溢價66%。這一價格是尼克森2012年預估EBITDA(未計利息、稅項、折舊和攤銷前的利潤)的4.5倍,還不包括要承擔的43億美元債務和各項附加條件,但市場對尼克森的估值僅為其2012年預估EBITDA的3倍。顯然,中海油是以遠超其價值的價格來收購尼克森。事實上,我國能源礦產企業大都以高價並購方式進軍海外,這是一種不符合價值規律的行為,凸顯瞭我國企業不成熟的“走出去”策略。我國能礦企業“走出去”已成必然之勢。一方面,我國能源礦產的供需缺口持續擴大,有必要通過海外並購獲得更多的資源,保障供給;另一方面,必須參與全球能源礦產市場的競爭,增強市場影響力,而海外並購是主要手段。然而,我國的海外並購總被冠以“政治色彩”而十分敏感,常有人蓄意說我國在“掠奪全球資源”,“威脅其他國傢安全”。正是這些渲染,使我國企業海外並購阻力重重,如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和中鋁收購力拓失敗。我國企業的應對之策不能隻是不斷增加價碼,誘使對方接受並購,這極易形成惡性循環,被人傢牽著鼻子走。既然海外並購是市場行為,就要遵守價值規律,而高價並購顯然有違這一規律,一味高價並購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。當前全球經濟低迷,一些國傢能源礦產資產價格大幅縮水,此刻它們亟需資金。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增長,擁有最大規模的外匯儲備,可作為資金供給方出現。經濟形勢決定瞭國際資本市場正處於“買方市場”,我國理應以低價收購處於困境的海外企業,現實卻是實行高價並購,這種行為容易給外人留下反常的感覺。高價策略讓別人以為我國資本找不到市場,營造瞭“賣方市場”氛圍,因而他們可以漫天要價。這使參與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付出額外成本後,反而得不到應有的尊重。當然,也有人認為“高價”並購有其合理性,認為當前能礦資產價值被低估,潛在升值空間十分可觀;通過海外並購能掌握更多資源,增加市場影響力,特別是獲得定價權,有人指出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目的之一就是獲得對“即期佈倫特”的定價權;高價是為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買單。然而,這些理由都經不起推敲。首先,潛在升值空間不會被外資據為己有。發達國傢對外資的監控十分嚴格,在簽署合同時隻會讓其獲得合理利潤,“暴利”幾乎不可能發生。能源礦產行業存在級差地租,即使以較低價格買到資產,也不可能將價格高漲時的超額利潤全部歸為外資。土地的有限性和獨占性會使其所有者無償占有這份超額利潤,這就是價值規律的特殊作用。其次,定價權取決於一國的金融實力。以石油為例,國際原油定價權並不掌握在主要輸出國手中,也不由歐佩克決定,而取決於歐美發達國傢,其中美國作用最大。美國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力,得益於其強大金融實力,這是近百年不懈努力的結果,並不是僅僅幾個收購項目就能形成的。第三,市場對企業的估值已經包含瞭技術和管理水平,高價顯然是重復支付。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是我國企業“走出去”的絕佳機遇期,不可錯過,但應采取積極穩妥的步調,那些試圖“一口吃個胖子”的冒進行為欠妥。日本的教訓應引起我們的重視。日本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海外並購潮和我們現在的做法驚人相似,都是走“高價並購”之路。當時日本國內出現過剩流動性,許多資本無法進入實體部門,隻能湧向資本市場。日元升值又使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十分便宜,一些企業“不差錢”,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盲目高價並購。據統計,當時日本海外並購成功率不足30%,在15起規模較大的並購案中隻有4起成功。日本經濟“十年低迷”與這些失敗並購不無關系。盲目海外並購打破瞭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平衡,影響到國內就業和技術發展進程,最終影響到本國經濟。不計成本的高價並購,雖帶來短暫繁榮,卻加劇瞭日本的金融泡沫。海外並購本身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,歐美發達國傢間企業並購成功的也不到一半。海外並購之路兇險萬分,而我們已經嘗到苦楚。有數據顯示,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經營情況大體是1/3盈利、1/3持平、1/3虧損。所以,我國海外並購要走得順當,必須吸取國外教訓,采取積極穩妥的步調,要特別註重確保國內產業發展壯大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,把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。參與海外並購的企業,立足點更應放在國內市場,打好根基,在準備“走出去”之前,要客觀分析自身實力,充分估計海外並購的難度和復雜性,盡量避免不計成本的盲目收購。
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2-08-17/144843150.html

製造業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建地分割信用貸款房貸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inb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